除了買一件商品,看一場時裝秀,其實走近你愛的GUCCI還有另外一個途徑——看一場關于GUCCI的展覽。
在上海民生現代藝術館舉辦的No Longer / Not Yet 已然 / 未然展覽已經吸引了不少藝術和時尚愛好者,而不少觀眾的體驗都在于醉心于那些美好的壁紙、可愛的人物畫以及各式各樣主題不一的展廳。然而,這個由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和《LOVE》雜志主編Katie Grand共同策劃并收錄7位藝術家作品的展覽的核心表達究竟是什么呢?不如跟隨我們的腳步再一次仔細琢磨一下吧!
引子
GUCCI的展覽就是這樣在一開始就小心翼翼地勾起你的興趣。粉紅色主題的入口線條勾勒簡潔,加入朦朧而神秘的燈光以及感染力十足的紫色地毯讓觀眾也在展覽伊始就有一種期待。展覽還沒開始就這樣性感不犯規嗎?!
上篇
正式進入展覽以后,發現里邊的世界并不那么“緊張”。一段介紹首先浮現在綠色的復古墻紙上——先讓眼睛和心靈都鎮靜下來,才能全身心地體會GUCCI所呈現的藝術世界。
最先出現的作品來自于藝術家Rachel Feinstein。什么是“已然”,什么是“未然”?兩者之間,或許“時間”是最好的定義方式。Feinstein從孩童的涂鴉中汲取“時間”的靈感,把抽象的“時間”概念具象地創造成有靈有肉人物。而那些“掛”在時間身上的“破銅爛鐵”則更加深刻得顯現出藝術家面對“時間”的無力感。時光荏苒,“當下”也只不過是一個傾刻就要倒塌的概念。相對于這樣一個關乎光陰的永恒話題,“時間”的刻度或許也只是一個蒼白的表述。
暫別Feinstein的時間童話,第二個展廳就要輕松許多。很多人都沒有機會近距離體會GUCCI的時裝秀,但是,在這個展廳,觀眾將獲得一個關于GUCCI 最新秋冬時裝秀的全方位透視,而觀眾,也可以更直接的體會酒神狄奧尼索斯是如何與Alessandro Michele的時尚結緣的。
在玻璃展示柜中,觀眾們可以領略到近幾季GUCCI T臺上的各種標示性元素以及一些單品的誕生過程,它們如何擺脫“過去”的形式,走進“當下”的狀態。
展廳周圍的墻上都是時尚攝影師Nigel Shafran的作品,其中記錄了Alessandro Michele的GUCCI首季大秀是如何從后臺走向T臺。從準備到完成,攝影師Nigel鏡頭下的模特、設計師、裁縫……都是推動“當下”的人物,他們也是在過程中解讀“當下”的可能。這些定格,也用時尚和設計演繹“當下”從“已然”和“未然”的縫隙間中抓住稍縱即逝的脈動。
展覽的每個展廳都有著不同的主題,而下一個也沒有能讓觀眾們從緊張的時裝秀后臺舒緩下來。一走進這個展廳,觀眾就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全紅的主題、深邃的燈光效果以及整個略顯哥特的氛圍都無疑讓人血脈噴張。但是細看墻上的作品,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文藝而又復古的主題。在這里,Instagram上的紅人畫家Unskilled Worker將用她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一個充滿趣味的時裝秀。
Unskilled Worker起初因為一副以GUCCI為靈感的畫而在網上走紅,如今,Michele和Grand將她的作品又帶進展覽。這也是策展人對于虛擬和現實世界的態度,或許也是當代藝術在科技發達的當下一種新的契機——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至少,人人都可以為藝術而發聲。
Unskilled Worker很多畫作都展現了GUCCI時裝秀上的造型,而這些模特在她筆下不再高冷, Unskilled Worker特有的大眼睛讓High Fashion也可愛童真。
高潮
如果你已經看到GUCCI 最新的秋冬大片,那么這個展廳你一定不會陌生。這個空間屬于GUCCI廣告大片的創造者Glen Luchford。
Luchford是非常擅長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的攝影師,而這組大片也印證了這一點,那些不經意的瞬間正好捕捉了人物的即時狀態,看似是“過客”,卻未曾走遠……“當下”,即某時某地某人。
通過一段走廊,就進入到了此次展覽最受歡迎的展廳。玻璃的地面和墻面產生了多種透視,再加上詩情寫意的墻紙也不禁想讓人拍照記錄自己的“當下”。
這個稱為GUCCI Tian的部分由Alessandro Michele設計,廳內還用特別的墻紙包裹了一個小空間,正中心就是一副設計師最愛的畫作的復刻。置身于這個空間,有些許超現實的無序,又有種穿越于17世紀的錯覺,掉進時間的漩渦。而無限的鏡面反射仿佛又讓觀眾想起無垠的宇宙,“當下”永遠是個相對的概念,你所看到的其實都是過去。
下篇
在展覽的后一段,策展人用更加藝術的方式讓觀眾體會并思考“已然”和“未然”的含義。“當下”也已經不再局限于時尚和藝術,更多社會的、時代框架下的觀點也被策展人納入展示的范疇。
藝術家李姝睿展現的“當下”概念是一個思維活動——記憶與主觀印象。作品被劃分成內外兩部分。外圍是光影交錯的連續而無限的空間,內核是棱鏡般的心智舞臺。藝術家想創造一個空間單純引起觀者直觀的情緒反應。而藝術家理解的當下即為人類意識的集合。
更加現實的“當下”概念來自于藝術家曹斐。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進程似乎讓“當下”這個概念更加晦澀。整個展廳的空間被分割,都市和農村在“當下”的舞臺進行對峙。機械化的設定隱喻著冰冷和疏離,以及人們在快節奏的都會生活中日益減少的歸屬感。
Jenny Holzer作品的展示廳只有一個非常單刀直入的LED滾動條,上面寫了非常具有煽動效應的話語。文字不再是意義的表現,而變成了一種概念游戲。
尾聲
意大利哲學家吉奧喬∙阿甘本寫道:“真正同時代的人,真正屬于其時代的人,也是那些既不與時代完全一致,也不讓自己適應時代要求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他們就是不相關的。”這段話影響了Alessandro Michele的設計,也啟發了這次No Longer / Not Yet 已然 / 未然 展覽。
這場探討“當下”話題的視覺盛宴該如何結束?兩位策展人似乎還是希望觀眾帶走的是美好的記憶。在最后的出口處,五面經典的GUCCI壁紙被展示,并供觀眾們欣賞、留念。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摩登中國】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如有侵權或不實請及時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