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新興市場的零售業機會,亞洲如同上衣,而中國如同皇冠上的寶石。
根據A.T.Kearney全球零售發展指數報告顯示,盡管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時間內,中國零售業的經濟收益一直處于低迷狀態,但在去年卻突然爆發,其增長比率達到11.6%。一般而言,經濟學家認為零售業增長在3%到5%之間已經很強勢了。
本次調查報告是通過對全球新興市場中30個國家進行24個零售細分項和經濟指標的分析研究所得,而五年來從未獲得第一的中國重新在該報告排行中摘得榜首。今年的報告還包括奢侈品牌的關注度分析,分析師基于在各市場中奢侈品牌所處的地位對各個國家進行分類。
在整體排名中,分析師指出在未來七年內,中國零售市場預計將增長到8萬億美元,這將是美國的兩倍。分析還顯示盡管早前亞洲曾經歷過經濟衰退,但它仍將在洲際范圍內取得最佳表現。正如新聞標題所證,新興市場已經度過了嚴酷的歷練。
A.T. Kearney 合作伙伴和GRDI合作編輯Mike Moriarty 稱,“由于中東、拉丁美洲和俄羅斯的經濟動蕩,導致過去一年內,企業會選擇更謹慎的態度決定在這些發展中市場內進行全球擴張。然而,零售商們對新興市場持有長久的看法,他們不會退出市場,而會更加有針對性地選擇增長領域進行投資。”
在中國,作者稱零售商們“正在適應經濟增長放緩的環境。”這種適應集中在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的戰略性調整上,通過近期多個品牌因“優化門店組合”原因而關店的事件便可見一斑。去年,市場領頭品牌關閉的門店數大約200家,而在2013年,僅關閉35家。
大部分關閉的門店為連鎖超市和百貨商店。而當討論到專門店和奢侈品店,情況又大不相同。調查者稱在未來兩年內,蘋果公司將繼續擴張其門店數,目標是從現在的15家擴張到40家。而與此同時,快時尚的增長泡沫已經瀕臨破滅。作者稱,“全球快時尚零售商在2014年新開264家門店,包括80家優衣庫門店,60家H&M門店和16家Zara門店。
奢侈品牌也依然在堅持擴張的步伐,盡管有人認為會因為中國反虛榮消費政策而抑制購買需求。愛馬仕已經在上海開設了全球第五家Maison Hermès,而連卡佛也在成都開設了其中國第三家門店。”
與此同時,亞洲地區正在經歷強勁的電商浪潮。該地區的電商市場規模達到5250億美元,超過北美的4830億美元。作者稱,“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商產品的革新,亞洲電商品牌營業額將以每年25%的增長速度向上攀升。在未來幾年內,線上渠道將持續成為零售商的業務重點。”
對于其他地區,社會經濟波動一直是個關鍵問題。作者表示,“例如,在中東和拉丁美洲,社會動蕩讓品牌對在該地區進行國際擴張持謹慎態度,但同時,也不會有大量零售商退出該市場。”作者還補充道俄羅斯是一個例外,受“高政治風險”的影響,導致了“相當多品牌關店或做出徹底退出市場的決策,如阿迪達斯、特許經營商Maratex和Mexx等。”
再往高處分析,分析師指出零售商已經提升了他們對新興市場的認知,并知道如何在“經濟和政治趨勢動蕩”的情況下運營業務。
在奢侈品方面,作者稱對品牌而言,能進入新興市場很重要,因為這些地區占全球奢侈品市場的30%。A.T. Kearney 合作伙伴和GRDI合作編輯Hana Ben-Shabat 表示,“奢侈品仍然能在新興市場中發光發亮,因為這里的富人比一般人更不容易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
在基于奢侈品牌的入場情況下,本次報告將國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成熟市場”,有11至15個品牌進駐,而在該類別下的國家有:巴西、中國、科威特、馬來西亞、卡塔爾、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下一類是“中間市場”,有6至10個品牌進駐,該類別下的國家包括:阿塞拜疆、哥倫比亞、約旦、哈薩克斯坦、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亞、巴拿馬和菲律賓;最后一類為“新興奢侈品市場”,有5個品牌進駐,該類別下的國家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納、智利、蒙古、尼日利亞、阿曼、秘魯、斯里蘭卡和烏拉圭。
作者表示,“對奢侈品牌而言,無論你朝哪里看,永遠都是有機會的,但是奢侈品牌的策略一定要根據當地市場環境本土化才能獲得成功。”
報告指出,像中國和阿聯酋這樣的發達國家奢侈品市場風險會更低,但同時也會更看重競爭力。“在如印度這樣的中間市場,品牌需要積極構建自己的品牌,并準備隨時抓住機會成為頂級品牌。對于那些更勇于突破的新興市場,如果他們能克服最初的困難,將在長遠時期內獲得更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