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來自喜茶的Kelly,陳霈霖,我在喜茶負責IT和互聯網相關的業務。
但我覺得,還是得介紹一下喜茶。
即便如此,我相信很多在座的朋友也有一些人并沒有喝過,為什么?我這里引用一個互聯網行業數據統計名詞,MAU,月活躍用戶。
所以,其實很多人都只是聽過喜茶,而卻還沒有喝過喜茶。
2017年,喜茶被網絡媒體扣上很多的標簽關鍵字,比如說“排隊”、“營銷”、“黃牛”、“網紅”。
但其實早在2013年,喜茶就已經開始排隊了,并沒有什么刻意而為之的套路,僅僅是互聯網大背景下網絡自媒體的黑暗旋渦。
自媒體的天然特性,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閱讀自己的文章,它需要吸引流量;當某一個社會事件具有話題性,能吸引流量時,他們就會群體自發性“漩渦”式地圍繞這個話題寫各種文章,也不管這個事件,是否真實,是否有積極或“黑暗”意義的。我把這稱作「自媒體的黑暗漩渦」,正是這股力量,讓喜茶莫名其妙地走紅了。
我覺得,這首先得從一則新聞說起。
landing這個單詞,讓我有觸電般的奇妙感覺,我立馬在朋友圈向我朋友留言:“哇,這不就是我想做的事嗎?”終于可以解釋清楚我的工作了。
一直到上周為止,我上班的時候經常會收到類似的消息,說:
我們今天在大會里聊得很high,談論了很多先進的概念,像大數據、云計算、新零售、無人店等等等,但是結束這一切以后,回到公司,很多傳統行業的人對IT互聯網的認知,僅僅還是覺得你是“修電腦”的。
這個單詞,不論是對新零售還是人工智能,都有很重大的啟發。
這也就有了今天我想表達的主題:
關于智能升級,我認為有三步。第一步,是數據賦能;第二步,是全面觸網;第三步,是智能商業。
所謂數據賦能,就是利用數據化給公司管理賦予能量,大面積地降低成本。
今天我想說的是,數據化可以幫老板們省錢,省很多錢。
60%的辦公室行政人員,他們會花費80%的時間,每天加班加點忙個不停地在制作各種各樣的Excel表格。
因為連鎖門店經營嘛,高速發展了,店開多了,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東西要管理、記錄,Excel表格的工作量就會越來越大,這個情況下,重復大量的Excel勞動變成了一個公司效率的毒藥,公司的管理成本呈邊際遞增狀態。
大量的數據,七零八落地沉默在各個地方,一動不動,隨時被遺忘和丟棄。
企業智能指數 = (總人數 - 重度Excel操作人數) / 總人數 * 100%
大量的人做著重復的工作,也意味著這些工作其實是可以被系統信息化取代的,也意味著只要這些自動數據化做好了以后,大量的重復工作才會消失,這也意味著人力成本的急劇下降。
數據化=人工成本=錢
各種處理數據化的系統,它不是“成本”,而是“資產”,更甚的是,它還能節省成本。
第一,移動優先。也不是說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你想想,對于線下行業,門店、人員都是分布移動式的,它不像辦公室人員,每天都對著電腦,但每個人都會有手機。
第二,敏捷。就是可以快速地響應,快速地變形。其實大部分的數據化管理的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聽的什么OA、ERP、CRM啊等等等等,它們的底層邏輯,無非就是數據、流程、表單、權限。
第三,是整合。數據化系統必須是開放性的,要互相連接形成閉環,只自己一個系統單打獨斗,跟其他東西沒有任何的關聯,那也是會增加管理成本的。
怎么做到整合?“權限”,也就是“人”、“信用”,必須超越所有“功能”,成為任何數據化系統的奠基石。
我選擇把「企業微信」作為這個“權限”的底層——把所有的管理信息化系統,都整合進去。也剛巧在昨天,企業微信在大會上,也提出了「連接器」的概念,我十分感慨,因為我之前就一直在說,企業微信,并不單純是個企業聊天工具,它還是OA,更重要的,還可以連接公司經營管理的一切。
全面觸網
不管什么卡,我把它們歸納成一個抽象的概念,都喊作會員卡。
會員卡其實是一個歷史的枷鎖,它僅僅是大家的認知習慣罷了。
就拿你的一張銀行卡來說,“識別”就是知道這個卡是什么號碼;身份證也一樣,識別這個人是誰;像品牌會員卡,它是用來識別你的用戶身份,進行消費。
到了數字化時代,卡的概念有點變味了。你比如說我們來到會場以后,很多人說交換名片,但交換名片以后,經常會發生另外一個事情,就是再加一個微信。
符號,它也是可以電子化的,也可以滿足符號和身份象征。你比方說,我雖然買不起真的鉆石,但是卻一直是QQ的各種黃鉆、綠鉆的會員,它依然在某種程度上滿足身份的象征性。
大家都知道一個成功案例,就是電商。我們在淘寶買一個東西,買得多了,淘寶會發個會員卡給你不是?不需要,你填寫賬號注冊的那一刻,你就是“會員”。
在淘寶是怎么開店的?在淘寶注冊一個會員,再申請開個店,搞定,成本非常的低。
曾經有一個面包店,有一天總部巡店時,發現這個店有在賣肉松包。可是,總部明明就沒有規劃這個產品。經過調查發現,這個肉松包其實是店長發明出來的,他賣這個肉松包賣了3年,所有的收入都歸了自己。
用電商思維做實體店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很多的管理漏洞都是消失了。
除了這次關于業務經營的思考邏輯,這里再引入了一個更重要的思考維度,那就是一切皆網。
就拿“合作”這件事來說,我認為:合作是杠桿,管理是內耗。
而如果用工程師思維,我們要做一個電商平臺呢?首先,你得招團隊,招程序員、設計師,去開發,去管理,去做成一個電商工具,還要再額外搭建運營團隊,費時費力,不容易又麻煩,一整套流程下來,成為了一種內耗。
互聯網之于傳統行業,很多人覺得,它只是用完就走的“工具”,事實上,它應該是“服務”。它不是一夜情,而應該是一場長久經營的愛情。
守,就是為公司內部管理賦能,練好內功;攻,就是利用互聯網全面革新業務,創造更多的未來現金流。
順帶一提,所謂的“新零售”,我認為其實國內做得最早最領先的,就是小米。
上周還聽到一個比較有感觸的一句話,來自獵豹移動CEO傅盛——
前面兩個階段,數據賦能、全面觸網,都打下了非常多的數據作為基礎,為智能商業,創造了可能。
你們好厲害,有各種各樣的系統,各種各樣的大數據,那么,我究竟要怎樣多賣貨、多賺錢?
智能商業,其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智能決策。除了提供各種各樣的工具,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決策服務”。
而我們積累夠了數據,就可以引爆AI人工智能,我們就可以嘗試做各種各樣的新東西,比如說無人店、混合現實、機器人,實現更多的可能去改造業態。
人會不停的進化,產業也會不停的進化,但不論怎么進化,終究需要人做決策。
因為,其實做技術的人,也在進化,他們已經不再應該單純地被人認為是“寫代碼”的碼農了,而應該肩負著更大的使命感,進化成——做智能時代的AI布道師,把晦澀難懂的高科技傳播、落地,去布道,創造更大的價值。
而且傳統企業要智能升級,并不是一個部門所能承擔的責任,而是自上而下,換骨髓式的革命。
希望我的分享沒有給大家帶來尿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