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式小吃有海量的消費人群、巨大的市場份額,但卻沒有一個能夠貫通南北的贏家出現。
1、消費升級難。在現有市場同質化競爭之下,形成了消費者固有的心理價位,客單價超過30元都很難賣;
以上問題,讓傳統小吃這個市場長期處于低緯度經營狀態。那么這個品類究竟該怎么做?
01、面館里的茶飲生意
從一線城市火遍全國的新式茶飲,開始把餐飲中“飲”的想象空間演繹得無比誘人。
投影燈在墻壁上打出暖色的宣傳語:“應酬酒與肉,朋友面與茶。”甚得周圍白領的心。工作日來消費的多是上班族,周末的時候則多是周圍高檔住宅區的家庭,三四十的客單價對于他們來說,并不算高。
這種雙品類的模式乍看十分新鮮,但在餐飲行業并非第一次出現。比如呷哺呷哺的新創品牌——湊湊,采用的就是傳統火鍋與當紅茶飲的搭配。
02、餐飲爆品從單品走進“雙主角”模式?
那么將面食和新茶飲搭配,會有什么樣的想象空間?我們先從這種“雙主角”模式跟面食帶飲料的普通套餐之間的不同談起。
套餐不管怎么設,消費者的心理價位都不會太高,很難打破消費升級的問題。而單店內設雙品牌,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根據新店開業一周的數據顯示:面與茶目前的人均客單價為35元,接近50%的消費者吃面的同時也消費了茶飲,經過引導后基本可達到70%~80%的茶飲消費率。相比周邊客單均價十幾元的商戶,面和茶雙品類的客單價更占優勢。
在門店內增加獨立的茶飲品類,茶飲檔口開設內外兩個窗口,對外可外帶,對內可堂食,不僅擁有茶飲品類的獨立營收,還相當于增加了“下午茶”的營業時段,打破了商場內慣有的消費時段。根據數據顯示,目前下午茶時段為“面與茶”增加了5%的整體營收。
從平效方面來講:一般奶茶店和水吧的面積需求是一樣的,但和面食共同運營的時候就易達到“1+1>2”的效果。茶飲檔口的設置并非主張“吃面一定要喝奶茶”,而是純從消費者便利的角度考慮問題,在不影響茶飲外帶業務的同時,也刺激了消費面食顧客對茶飲的需求。不足10平方的新設計,為“面與茶”大大提升了平效。
雙品類中的獨立性要求兩個“主角”都出類拔萃。首先,流傳幾千年的面食,還能怎么優化?
面的品質還有一個重要角度就是看澆頭,由于面與茶的口味主打川渝口味,選用的食材和調料均來自四川重慶,用最傳統的四川重慶做法,加上現炒,口味上沒得說。
傳統面食常只能靠低價取勝,因此消費升級無從談起。“面與茶”則注力于“物有所值”的體驗感。分量也十分亮眼,普通的面食只有300g左右,而“面與茶”的面300g、澆頭300g,一共600g,連雞蛋都是以兩個為起始單位。
1、強調健康,真材實料。新式茶飲的原材料不再是茶粉和奶精,而是普遍選擇了原葉茶和鮮牛奶。據了解,市面上大多數奶蓋茶用的都是奶蓋粉,為保證品質,“面與茶”的奶蓋均用鮮牛奶和淡奶油制成。
你在傳統餐飲的升級上有什么做法和心得?歡迎也跟我們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