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金錢豹在北京最后一家門店宣布關門,隨后上海的餐廳也宣布關門歇業,這個曾盛極一時的海鮮自助餐飲品牌倒下了,而且還債臺高筑、紛爭不斷。要知道,在10多年前吃一頓金錢豹還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兒。
一邊是這些曾經盛極一時的餐飲品牌轟然倒塌,一邊是全民餐飲創業潮涌現、各種跨界人士紛紛踏入餐飲紅海。
商場即戰場,但又不同于戰場一定要打個你死我活,商戰的目的仍是獲取最大的利潤。而高明的商場宿將也不會做零和博弈這樣的虧本買賣,如果能夠打壓對手,我當然高興,如果能以戰養戰為我助力,我更是喜聞樂見。
對口味差異不大的火鍋品類來說,其實難以出現巨型的火鍋品牌,而海底撈和巴奴為何就做成行業老大老二?
海底撈和巴奴以各自的特色在火鍋領域脫穎而出。從表面上看,海底撈和巴奴的核心優勢并不沖突,一個主打服務,一個主打產品,各有千秋。他們到底在爭什么?
其實海底撈多次表露,服務是其優勢之一,他們在產品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是面對巴奴這樣的挑釁,海底撈似乎也的確說不出具體的特色產品,于是正面出擊:你說我產品沒特色,那我就擴充產品嘍,你的毛肚出名,那我也賣,不過就是跟你打打價格戰;你上啥新品,我也上唄。
海巴之戰在產品戰、選址戰、價格戰、裝修戰等多維度展開,形容為貼身肉搏毫無夸張。回到我們的問題他們到底在爭什么,他們在爭奪到底服務和產品哪個更重要嗎?別被巴奴給繞進去了,這只是巴奴的挑釁宣言,海底撈也從來沒說自己只做服務,他們爭奪的是火鍋市場。
因此,雙方開展戰役的目標也不是爭個你死我活,而是封鎖與反封鎖,爭取搶占更大的市場。
從這一角度來看,這場火鍋老大老二的較量雖然激烈,但至少不會悲壯。如果雙方通過競爭推出了更多好的火鍋產品,于自身于火鍋行業都有好處。于自身打造了新的產品優勢,于行業擴充了火鍋產品的種類。
中式快餐連鎖品牌永和大王和真功夫,擁有許多共同之處,可謂競爭之激烈,如都有大量的直營店,都有24小時全日營業的店。
并且真功夫和永和大王都不約而同地進軍全時段運營模式,引入早、中、晚三餐,加上休閑、宵夜全時段菜單理念。
而在今年6月27日,真功夫在廣州宣布,“功夫鮮食匯”供應鏈平臺正式對外開放服務。
都堅持直營理念,都有全天段營業的門店,都爭相推出新品、打價格戰,永和大王和真功夫的競爭從未斷過,今年永和大王以堅持現磨豆漿22年的新聞再次強化了消費者對其品質的認知,而真功夫更是新開了供應鏈平臺,并將經營重心由門店轉移到供應鏈。
永和大王和真功夫的競爭可謂是步步緊逼,現在看來真功夫的直營店更多,并且又有大動作——開放供應鏈平臺。將來,誰會是贏家呢?是堅持品質的永和大王還是拓展業務鏈的真功夫?
前有西貝莜面村賈國龍說“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后有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稱“凡是吹自己口味好的,都會死得很快”,這里,我們聞到了濃濃的火藥味。
其實好吃的說法更符合我們的常識,自古以來那些沿街叫賣的小販不都是叫著“不好吃不要錢”的嗎?西貝的經營理念就是遵循了常識,通過在制作過程中把關,把好吃變成了西貝的品牌標識。
這個時代人們的消費能力提高,與傳統的餐廳要壓成本的思路不同,西貝這樣的餐企在原料上考究,雖然成本高了,但可通過高客單價彌補,并且還形成了極具辨識度的品牌。因此“道道都好吃”反映的是西貝的理念。
因此,海底撈會根據不同地方的飲食偏好,把口味做的更精細,比如上海火鍋鍋底的油水比例在1:2,成都在2:1,重慶火鍋則高達8:2。
聽起來,似乎海底撈的說法更有道理。然而這兩句看似矛盾的話,都不過是海底撈和西貝自身品牌經營理念的體現。好吃這個事兒,它本身就是對的,重要的不是該不該說的問題,而是怎么說,怎么打造品牌獨一無二的辨識度,怎么準確地找到自身定位。
說完“餐”,再來說“飲”。在全球的咖啡館市場上,星巴克和Costa難分伯仲。
星巴克增加了品類,開始供應焗烤蔬菜、鷹嘴豆泥等熱食,Costa也馬上賣粥、意面、沙拉等午餐品類。
這一度影響了星巴克的銷量,但星巴克馬上也推出了星享卡實行積分制,不同等級的星享卡可享受不同的優惠,后來居上。
但在進入中國市場后,星巴克卻穩居第一。
咖啡作為舶來品,星巴克最早將這一新品種帶入中國,已將咖啡的調性給定了,咖啡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其實并沒有多少中國人真的很懂咖啡,中國的消費者更在意的是咖啡廳的氛圍。
追求咖啡品質本來沒錯,只是Costa既定位為快餐咖啡又要對品質精雕細琢,本身顯得混亂。并且咖啡既已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本應接地氣的Costa還去強調其英國元素,顯然是放錯了重心。
能列位餐飲“商戰”層面的,還都是品類中的頭部品牌,而更多的商家則處于“競爭”層面,但也不可謂不激烈。
這樣的惡性競爭其實已經跑偏了,對于競爭雙方來說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導致兩敗俱傷,商業間諜的行為更是擾亂了市場秩序。一個餐企要想走得長遠,靠的是光明正大的競爭,靠的是以戰養戰,提高自身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