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 元,這是小米 CEO 雷軍在臺上發布的第一款壓力電飯煲的定價。它瞄準的競爭對手是中國游客熱衷從日本海淘的象印、虎牌電飯煲。
前三洋電飯煲事業部開發部長內藤毅被請來擔任結構負責人,團隊的其他成員則來自蘋果、MOTO、IBM、美的等公司。通過手機上的對應應用,調整米飯的軟硬度。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款來自小米硬件“生態鏈”合作公司純米科技的新產品,不叫小米電飯煲,而是米家壓力 IH 電飯煲(IH 是一種加熱技術的名字)。
在工藝上,純米科技則找到了虎牌和象印飯煲的代工廠伊立浦(德奧通航)。
實際拿在手上,你會感覺它的分量相當沉重,這點和它的競爭對手差不多。發布會上,小米花了不少精力談內膽所用到的技術,以及灰鐵涂層、磁力泄壓閥等專業名詞。總之就是想告訴你這個電飯煲煮出來的飯特別好吃。
米家壓力 IH 電飯煲內膽
作為小米的合作產品,米家壓力 IH 電飯煲也內置了一些智能功能。比如用戶可以用手機應用掃描大米包裝上的條形碼信息,會自動識別米種,給飯煲推送一個精準的加熱方案。
但很顯然小米這次的宣傳的重點還是煮飯的硬件,而不是智能。發布會前的三個宣傳視頻分別是“不粘”、“壓力”、“好吃”。
新品牌米家,一個月一款新產品
接下來的一年里,每個季度都會有全新的米家產品推出。
米家來自過去兩年半時間里,小米投資的“生態鏈”公司。在這次新品牌的發布會上,雷軍花了整整一個小時解釋這些公司的進展。
為了展示小米產品對制造業的影響,雷軍光是對比小米插線板和外觀類似的同行產品,就花了十分鐘的時間。
在兩年半的時間里,小米生態鏈投資了 55 家創業公司,平均每 15 天就投資一家,其中有 29 家是從零開始孵化的,也就是說小米從公司注冊、團隊組建、公司命名階段就開始介入了這些創業公司的運作。
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介紹,在小米內部有 170 人的生態鏈團隊,調動小米所擁有的資源,為這些公司提供品牌、供應鏈、銷售、市場等方面的支持。
如今,小米決定把這些“小米生態鏈”公司制造的產品納入獨立于小米之外的品牌之中。這個名叫“米家”的品牌意為“小米智能家庭”。
相比起幾年前強調小米生態鏈公司的“智能”屬性,“米家”品牌強調的則是“做生活中的藝術品”,用雷軍自己的說法,就是希望把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平凡的東西,做成藝術品。
這也是第一次,小米將手機、電視之外的這些產品與小米品牌分離開來。
從智能硬件,到品質更好的小家電
小米大量做手機以外的硬件產品差不多是 2014 年開始的事。
當時,小米把智能手機賣成全國第一,公司估值也漲到 450 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值錢的初創公司之一。
雷軍在 2014 年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將在五年內投資 100 家硬件廠商。
于是在這個戰略的指導下,2014 年小米生態鏈密集地投資了一批以“智能產品”為賣點的硬件企業,例如生產智能手環的華米科技,從事智能插座生產的創米,做智能燈具的 Yeelight。
但畫風很快就變了。在 2014 年年底,小米用 12.55 億美元入股國內最大的小家電品牌美的。隨后,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不以“智能”為賣點的小米家電。
在兩年時間中,有 7 家公司的年收入超過了 1 億人民幣。比如華米科技的產品小米手環,一年半的時間里銷量超過了 1850 萬只,紫米科技的移動電源的銷售則超過了 4690 萬只,智米科技生產的小米凈化器也已經銷售了超過 100 萬臺。
除了小米手環以外,最出彩產品基本就是移動電源、凈化器、插座,主要都不是“智能硬件”。大部分小米硬件今天的賣點都不是“智能”,而是一個比普通國產小家電“性價比”更高、設計更加簡潔的產品,然后添加一點智能的功能,例如可以連接手機應用傳輸數據。
而在產品背后,生態鏈公司都有這些共同特點——本身供應鏈實力比較強,而且愿意讓小米進入產品設計決策,以及接受低利潤的小米模式。
而對于生態鏈公司的投資,小米公司和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是這么共同操作的:
-
投資。在早期進入初創公司。投資金額一般在幾百萬元,個別可以達到三四千萬,例如華米科技,占據初創公司 20 - 40% 的股權;
-
產品。投資時,小米就會跟這些初創公司一起來商討產品設計、人群定位,包括最重要的定價環節;
-
銷售。產品出來之后,小米就會用自己的電商渠道和市場媒體等等渠道給公司推廣,但銷售的收入要跟小米進行分成,某些產品的分成比例可能在五十五十。
簡單來說,除了最為復雜的供應鏈生產環節之外,小米在包括前期的設計,到后期的市場和渠道都參與其中了。這些生態鏈公司和小米的關系比一般的財務投資緊密得多,他們也更像是小米這個品牌的產品生產商。
把小米做成下一個美的會怎樣?
自從 2015 年 8 月提出“小米新國貨”這個戰略之后,小米網站也滿滿都是手機以外的家電周邊產品了。空氣凈化器、凈水器、體重秤、電飯鍋……小米越來越像是一個活在互聯網上的家電品牌。
傳統的家電品牌現在也活得并不怎么好。從 1990 年代開始,大型家電連鎖商店如國美、蘇寧的崛起,讓家電企業被迫接受越來越薄的利潤。
而京東的到來,則讓家電企業的利潤變得更薄。在這樣的背景下,你會看見海爾、格力、美的等國產家電巨頭的市值距離小米目前的估值還有相當距離。
如果只是重新做了一個美的,沒法維系小米 450 億美元的估值。
相比起沉重老牌家電企業,小米通過投資創業公司的方式快速進入更多產品品類,試錯的成本要低于傳統公司。
依靠手機,小米是全國第三大的直營電商渠道,銷售額僅次于天貓和京東。這意味著小米產品的利潤空間可以比普通品牌更高一些。
此外它瞄準的本來也是相對高端的市場。999 的電飯煲不到虎牌原產貨定價的一半,但已經夠買四五只美的電飯煲了。
從 2011 年發布手機開始。雷軍對外描繪的故事一直是通過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框住用戶,然后再靠軟件和服務賺錢。
隨著智能手機競爭加劇,小米越來越依靠超低價的紅米手機,隨之而來的是那些太愿意為后續軟件和服務付錢的人群。
現在,“米家”的發布意味著雷軍換了一個故事描繪小米的未來:一個賣各種硬件的品牌。這里的硬件可能是手機,也可能是插座、凈化器或者電飯煲。
總之,硬件不再是將軟件和服務推給用戶的入口,而是實際賺錢的產品。
附表:小米生態鏈都有哪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