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e id="syceu"></cite>
  • <small id="syceu"></small><abbr id="syceu"><table id="syceu"></table></abbr>
  • <abbr id="syceu"><button id="syceu"></button></abbr>
  • www.ymmtgmh.com — 中國知名的頂級女性時尚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樂活 >

    可可價格繼續走高 巧克力廠商如何過好情人節?

    來源:摩登時尚網(www.ymmtgmh.com)時間:2016-02-14 08:58作者:摩登中國網熱度:手機閱讀>>

     

    新興市場需求旺盛,可可供不應求,巧克力的漲價看來在所難免。

    情人節將至,但對于想要為愛侶送上巧克力的消費者而言,恐怕要多花一點錢。

    國際可可組織(International Cocoa Organization,ICCO)的數據顯示,2015年12月可可交易均價達到每噸3345.65美元(約合22010元人民幣),逼近2009年12月創下的3497.58美元(約合23010元人民幣)的十年最高位。

    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報告指出,原料價格走高反映了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

    巧克力往往給人留下易導致肥胖、高熱量等印象。因此在北美和西歐等發達國家,追求健康的消費者更青睞高可可含量的高端黑巧克力(可可含量50%以上),而非傳統的牛奶巧克力(可可含量10%左右)。

    同時,隨著近十年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巧克力類的糖果零食,已經走入尋常百姓的購物車。據《金融時報》報道,2009年到2014年,亞洲可可需求上升了29%。中國過去十年巧克力銷售額增長了一倍,2014年達到22.19萬噸,但人均每年消費巧克力不足200克,尚不足西歐市場的5%,未來仍有巨大潛力。

    需要采購可可的不僅僅是巧克力企業。隨著星巴克、Costa等連鎖咖啡店品牌在全球進一步擴展,其販售的飲品和糕點,同樣加劇了可可的供應缺口。

    全世界可可近70%產自非洲西部地區。據國際可可組織統計,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全球可可總產量為420.1萬噸,總研磨量為412.3萬噸,同比分別減少3.9%和4.6%。

    歐睿國際的分析師杰克·斯凱力(Jack Skelly)認為,由于近年來西非地區受到自然災害、戰亂和埃博拉瘟疫等因素影響,維持產能已屬不易,短期內很難有顯著增長,2016年可可價格仍將維持在高位。

    對于大眾市場巧克力品牌,使用代可可脂一度是對抗快速上漲的可可價格的手段。根據市場研究機構英敏特(Mintel)的調研,盡管27%的中國消費者不介意購買含有代可可脂的巧克力產品,但多數消費者聲稱可以從口感中分別出可可與代可可脂的差別。此外,“代可可脂”的說法會給消費者產生負面印象,認為產品不正宗、不健康。

    原料價格居高不下,漲價似乎成為巧克力廠商們不得已的選擇。不過,身經百戰的行業大玩家們,總有些手段讓漲價看起來不那么赤裸裸。

    產品“瘦身”,即在保持原有售價的同時減少產品分量,是一種常見的變相漲價的手段。不過消費者對此早已頗有微詞。

    同樣有意見的還有零售商。2014年億滋國際(Mondelez)試圖提高產品價格,但歐洲的零售渠道伙伴拒絕合作,產銷雙方就定價問題的糾紛延長了數月,令億滋蒙受了不小損失。

    現在,包括擁有吉百利的億滋國際和擁有M&M’s與德芙的瑪氏(Mars)等零食巨頭,則傾向于推出更小包裝的產品。對于消費者而言,片數少而輕薄的小包裝巧克力售價更低,將刺激更多沖動消費——畢竟沒有多少消費者愿意一口氣吃下一整塊巧克力。而對于廠商而言,小包裝商品的單價更高,更有利可圖。

    同樣地,毛利率更高的高端產品也成為眾多廠商重點布局的創新方向。英敏特調查顯示,40%的中國消費者愿意為高端品牌的溢價買單,同時,34%的中國消費者愿意為可可含量高的巧克力花更多錢。

    巧克力生產商之一的雀巢集團去年開始率領旗下巧克力品牌Cailler進入全球高端巧克力市場。去年10月開始,該品牌陸續開始進入美國、英國、德國以及中國市場,同時Cailler還在日內瓦、蘇黎世、迪拜及新加坡等幾大機場旅游零售商店開始銷售。

    樂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