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的來襲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出行受阻,就連吃的也冷得不想做了??爝f、航運、電影票房也因寒潮“遇冷”。當然,寒潮也火了外賣等“互聯網+”經濟,電商的保暖商品更是大賣。那么,此次寒潮對哪些行業產生何種影響?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隨著西伯利亞“霸王級”寒潮來襲,自1月21日起,中東部地區自北向南迎來“速凍”模式。21日10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雪黃色預警和寒潮藍色預警,預計21日至25日,中東部地區自北向南將先后有降溫和大風天氣,其中安徽、浙江、福建等地的局部地區最低氣溫可能逼近或突破歷史極值。
一個女性朋友告訴記者:在這種惡劣天氣,除了上下班時間,乖乖窩在家里才是正道,衣、食、住、行都可以依靠電子商務,更有專人送上門,何樂不為?
名為Demigod0503的網友發微博說,世紀寒潮,冷出了新高度,只是苦了送外賣的小哥;而一位叫靈之Jessica的網友則在微博上稱,申城寒潮預警,聯想到了奇葩說的辯題“惡劣天氣叫外賣有沒有罪”,嗯……于我,果然還是抱著想吃的心是沒有罪的心情下了訂單,可是我也留下了令店家倍感溫馨的買家備注啊所以,以后請更快速、優質的送外賣吧。
更有一位北京的朋友告訴記者,那么冷的天,自己出個門都得裹得嚴嚴實實,快遞小哥就不說了,騎著小貨車都吹著風颼颼的,更何況是送外賣的小哥,這種寒潮天別提有多冷,能夠收到外賣已經超級感動了。
同時,記者從餓了么方面拿到的上海外賣訂單數據顯示,1月18日(0~5℃)較1月17日(5~9℃)訂單量增長3.87%;1月19日(-1~4℃)較1月18日(0~5℃)訂單量增長4.65%,增幅與往年數據相當。
“保暖經濟”升溫,網購羽絨服、暖風機、暖寶寶、防凍液走俏等。隨著大規模寒潮的侵襲,保暖內衣、羽絨服等御寒商品需求激增,不少電商的相關商品銷量都出現了成倍增長。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莫岱青高級分析師認為,伴隨著此次寒潮的來臨,與保暖相關的羽絨服等相關產品將掀起銷售高峰,同時能夠刺激天貓、淘寶、唯品會等的秋冬季服裝的銷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少庫存的作用,刺激電商們的開年業績增長。
不過,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有的行業卻遭受寒潮極大影響。飛機停航、港口封航,跨境電商進出口遭遇短期“滑鐵盧”。
快遞行業可能出現大范圍延誤,部分地區甚至無法配送。記者了解到,中國郵政EMS對上路的派件車輛進行檢修,添加了防凍液、防滑鏈;順豐快遞通過短信平臺實時向一線派件員發送天氣預警信息,并為快件增加防水包裝;百世匯通為應對雨雪天氣建立了站點互助機制,一旦個別站點出現快件積壓時,將協調有能力處理的站點協助派件。
“超級寒潮”導致航班大面積延誤、停航,這打亂了人們的出行、出游計劃。這對攜程、途牛、去哪兒、藝龍等OTA(在線旅游代理商)的機票、酒店、景點門票等業務短期內造成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