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歡新鮮感的觀眾來說,電視節目慢慢變得不那么好玩。《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幾乎占據了全部的話題榜,但翻來覆去那幾位明星,那幾對排列組合的CP,難免讓人感到厭倦。
本周,在上海,一些來自歐美、以色列等地的節目制作者分享了許多有趣的節目模式。它們有些是在國外流行多年,有些是融合了近幾年來的社交媒體潮流,比如自拍和圍觀。
之所以沒有被引進國內,根源不在版權引進費有多高,而是有些節目并不符合當前電視觀眾的習慣,有些不符合廣電總局的習慣。就算如此,也不妨礙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國外最火爆的綜藝節目。
無孔不入的自拍黨終于向 電視節目伸出了爪子。考慮到手機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形態——當你在公共場合的時候往人群四周看看,會發現手機幾乎就像一個器官一樣長在人們手掌上——于是很多歐美綜藝節目干脆把社交媒體屬性也結合到電視節目里,首當其沖的是“圍觀”和“自拍”這兩種時代心理。
越來越多的策劃者將節目走向的決定權交給電腦前的圍觀觀眾。在荷蘭的一檔名為《Utopia》的節目里,真人秀選手生活在布滿鏡頭的特定空間里,觀眾不僅可以隨時窺視他們的生活,還可以通過投票、送禮物等方式跟選手互動,甚至決定讓哪位選手出局。
至于自拍,除了被當成選手的設置任務之外,還帶來了視角的變化。在一檔名為《Connected》的節目里,節目組干脆把相機交給參加者,讓他們拍攝自己的生活,再通過后期剪輯出沖突激烈的故事線。
在吃飯前聚會后45度角舉起手機自拍是樂趣,如果有一臺攝像機24小時不間斷對著自己,再怎么喜歡自拍的你也是需要點勇氣的。
中國的電視臺正在花大價錢拉攏明星參加真人秀,節目太多,明星都不夠用了,這直接導致了明星出場費的直線飆升。一線明星參加真人秀價碼開到數千萬并不稀奇。有人說節目收視率好的原因之一是“虐”明星讓觀眾覺得有趣和獲得滿足感。國外正在流行的素人真人秀聽見這種想法必然會笑而不語,玩玩游戲背包游那也叫虐?Too young too simple。
所謂素人,是指沒有演藝經驗的普通人。素人真人秀一直是歐美真人秀的主流,這個傳統大概是從2000年《幸存者》開始的,參加節目的素人都是沖著高額獎金而來。十多年過去,節目對素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應付體力上的極限挑戰,甚至還要會在異國機場乞討籌集生活費。
最驚險的一檔大概是NBC的《生者為王》,十幾位普通人跟著主持人貝爾·格里爾斯在荒島生活,跟熊搏斗,鉆木取火,在野外收集食物。貝爾·格里爾斯以《荒野求生》成名,標簽是嘗試過各種奇怪的食物。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貝爾能做到的事情,素人也得做得到。
一些黑科技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綜藝節目里。戶外真人秀以富于變化,沒有邊界的外景地吸引觀眾,錄影棚內制作的綜藝節目只好在燈光舞美上苦下功夫。像The Voice(《好聲音》)里的導師轉椅之類只是初階裝備,用機械裝置把選手從座位上彈射出去也只能算是中階。
更高級的全息投影已經運用在節目里。結合技術發展,通過投影儀微妙的角度設置和后期視效,一檔簡單的答題節目也可能跟《鋼鐵俠》里托尼·史塔克指尖的電腦界面一樣,充滿酷炫未來感。
就跟電視劇發展到成熟階段,職業劇會是一種專門類別一樣,真人秀也在根據職業來命題。身材HOT成超模那樣的,可以參加《全美超模大賽》(嚴格說起來,這檔節目也屬于選秀類)。有一技之長的保姆,可以在鏡頭下展示安撫孩子的功夫。如果臉皮夠厚,善于說服別人外加處理各種突發情況,不如考慮參加以培養企業家為主題的真人秀。
目前而言,最受歡迎的還是醫療類真人秀。醫院集合了各種生死矛盾,是跟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話題。這一門類在歐美已經有近二十年歷史,真人秀主角從住院醫生到實習醫生再到實習護士,至今仍然是節目制作的一大門類。
話說回來,美劇《實習醫生格蕾》拍了十一年,主角都已經被寫死了好幾個,都未看到完結的跡象,醫療類真人秀沒準會跟選秀類節目一樣長壽。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國內已經出現好幾檔醫療真人秀節目,比如《來吧孩子》和《因為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