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接受《魯豫有約》訪問時表示,林鳳嬌能跟他的兄弟們相處的很好,而鄧麗君“太高貴”,所以最后他為了兄弟,舍棄鄧麗君,娶了林鳳嬌。
成龍回憶,當年兩人在美國發展事業,自然而然地會在一起看電影、吃飯、拍照,過得非常開心,但成龍當時有一大班兄弟要照顧,所以漸漸開始不喜歡這樣的生活。
他透露,這一大班兄弟一直在他身邊,每天在一起吃飯,兄弟們講話嘻嘻哈哈,愛亂開玩笑。鄧麗君是一個比較高貴的女孩子,她喜歡安靜,不喜歡太吵鬧,所以沒辦法和他的兄弟們相處得融洽。
成龍說:“她希望和我一個人在一起,而我在公共場合時,不愿沒有我那幫小兄弟跟班。我年輕、富有,被名聲慣壞了。我愛她,但我更愛自己,沒有哪一顆心可以做一仆二主的事。”自此,他的鄧麗君的關系開始轉淡。
他提到自己從來不曾對鄧麗君說出自己的真實感情,他說:“我當時不懂得怎樣對待她或任何女人,我對愛情毫無經驗,我又有這么大的壓力,要去向我的影迷們、向香港影視界、向全世界證實,我是一個大男子漢。”所以在他和鄧麗君交往2年后,他們分手了。
至于林鳳嬌,卻能和成龍的兄弟們相處得很好,兄弟們會跟成龍說:“鄧麗君不好,林鳳嬌好,她一定是大嫂。”
清純甜歌皇后鄧麗君
2010年5月8日,是一代歌壇巨星鄧麗君逝世15周年紀念日,相信大家都難以忘記,鄧麗君的歌聲曾經伴隨著我們走過人生的風雨……
1969年,鄧麗君還只有十六歲。就在這個一般少女還在做夢的年齡,鄧麗君接受了新加坡總統夫人游莎芙的邀請,前往東南亞地區巡回義演,展開了她在國際樂壇的耕耘。
鄧麗君與其他同時代明星的不同之處,或許就在她恰逢歷史變遷的轉折時刻,而她的年齡、歌藝等優勢,能讓她有更大的空間揮灑自己的才能。因此,在少女年代,鄧麗君就毅然決然地前往香港與東南亞等地發展,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奠定下深厚的基礎,往整個華人音樂圈天后位置邁進。少女時代就開始走出臺灣,成為她開創生涯另一個高峰的開始。
1969年12月10日,第一次出國演唱,攝于新加坡國家劇院
如今回顧她在香港等地的耕耘與成就,可能是空前的。1969年年末,鄧麗君首度獲邀前往香港參加“白花油之夜”活動的表演,協助《華僑日報》所辦“助學救國”活動,義賣白花油,結果以當時五千多元港幣的佳績,獲得慈善義賣“白花油皇后”的稱號,成為相關活動舉辦以來年齡最小的皇后,并受到當地媒體的高度重視與報道。1970年7月,鄧麗君又隨著臺灣“凱聲綜藝團”到香港登臺表演,她純情清新的形象立刻風靡香江。
鄧麗君的應答得體,強調自己只要能在臺上唱歌就能獲得最大滿足的說法,也給港人留下相當好的印象,香港成為了她放眼亞洲的重要基地。
隨著香港地區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鄧麗君自1972年開始,在結束香江造勢活動后,跟著也開始長達年許的東南亞巡回表演,由此也確定了她在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的巨星地位。直到1973年,二十歲妙齡的鄧麗君以香江最受歡迎的國語歌手的姿態,毅然決定赴日本發展歌唱事業,在香港與東南亞的連串演藝活動才暫告中止。
1972年2月,二度于香港工展會獲白花油義賣皇后
鄧麗君少女時期在臺灣與戲劇頗有淵源。除了在臺灣拍攝過一部電影外,又演唱電視連續劇《晶晶》的主題曲,后來,她也在“臺視”演出過《天涯常念舊時情》、《黑馬一號》等劇集,早期在香港也拍過幾部電影,但因為鄧麗君自認自己較適合歌唱而非演戲,所以鄧麗君的演戲生涯變成絕響,此后她堅持只唱電影主題曲。
但因為歌迷期盼過大,甚至在八十年代初臺灣再度出現鄧麗君熱潮時,商家在熱潮中曾拿出這幾份作品拷貝后,重新配音再播映,各方放出已經邀妥鄧麗君拍攝新片的小道消息也從未斷過,但畢竟都沒有成真。
作為當時的民眾偶像,鄧麗君的一舉一動已經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例如當她在銀幕上以“阿哥哥頭”、“阿哥哥裝”亮相時,立刻成為少女的時尚穿著。在私下,鄧麗君依然相當純樸,也不愛化妝打扮,有時在街上逛街,不是歌迷認不出來,就是被歌迷抱怨穿得不夠漂亮,讓鄧媽媽相當擔心。但是鄧麗君則是安之若素,只表示為了別人稱贊一聲漂亮就要打扮,自己可要累死了。
凡此種種,也凸顯了鄧麗君凡事強調平凡的性格。尤其她在嚴格的家庭教育下,凡事也養成親力親為、獨立自主的精神,因此不但很快就能融入陌生環境,表現杰出,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各項演出的約定,排歌、排舞,制作服裝樣式,乃至于歌迷會的聯絡,她從沒有假手他人,都是由自己去處理。原因在于鄧麗君認為她自己就能妥善而有條理地處理各種狀況,如果麻煩別人,恐怕利弊互見,也因此在這里可以看到鄧麗君“不溫柔”的一面,以及有條理的做事態度。這樣的狀況,直到長年旅居海外后,鄧麗君才聘請了一位經紀人,在香港處理她的相關邀約。
鄧麗君雖以嬌弱的形象備受各界歡迎,對情歌的演繹更是獨到,歌聲柔弱裊繞,但她從不排斥轉型,更不希望自己局限在單純的柔弱造型,甚至在她成為國際明星后,也主動自我訓練,慢跑、重量訓練,鍛煉體魄,呈現活力與健康美,就是希望不要讓自己始終停滯不前,只是不斷地模仿與吃老本。各類進修乃至于聲樂與歌藝的再鍛煉,只求自己精益求精,真正稱得上明星的稱號。
1973年,鄧麗君率領了“麗君綜合藝術團”進行臺灣全島的巡回公演,結果因為氣候不佳導致賣座不如預期,更成為鄧麗君在回顧生涯念念在茲,不能再犯的錯誤。日后她再準備各項演出時,一定進行最嚴格的要求,必須不斷彩排直到滿意為止,而這種自我要求的嚴格與精神,也是鄧麗君之所以成為鄧麗君的原因。
出生成長在臺灣的鄧麗君,在臺灣步入歌壇并成名,香港則是她打開“海外”知名度的重要根據地,除了臺灣的家,半退隱之后的鄧麗君,盡管幾乎等于移居法國,但仍經常“回”到香港。在香港赤柱面海處,鄧麗君留有一棟別墅。在她過世后,那里也成為了歌迷懷念她的重要追憶地。
第一次到香港表演是鄧麗君步入歌壇兩年后的1969年12月27日,她參加香港工展會與《華僑日報》發起的“助學救同運動”,義賣白花油。當時由香港工展會舉辦的義賣會都會邀請影星歌星擔任拍賣官,每人負責一種產品。由于慈善義賣會賣的不是商品本身價值,要賣好價錢,靠的無非是人氣,義賣成績也可看出明星受歡迎的程度。十六歲的小鄧麗君年紀雖然小,卻募到港幣5100元,成為當年慈善義賣的“白花油皇后”,也是工展會義賣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后。
1970年7月31日,鄧麗君再隨“凱聲綜藝團”到香港表演,她不走當時流行的野艷打扮,反而保有符合她年紀的純真外形,受到香港觀眾的喜愛。當時她唱一場大約可領到一千多港幣,與初出道的新臺幣五塊錢唱一場相比,收入已經翻了許多番了。
在歌壇受到肯定后,鄧麗君也嘗試演戲。已有拍攝電影《謝謝總經理》經驗的鄧麗君,在香港七海影業公司的力邀之下擔任了后來風靡港九的電影《歌迷小姐》中的女主角“叮當”,與男主角張沖演對手戲。《歌迷小姐》描述愛唱歌的女孩“叮當”在被張沖飾演的大歌星“藍云”發掘后,將她培養成女歌星的故事。電影主題曲《迷人的小姐》還灌制成唱片。
1972年,鄧麗君再度參加香港工展會舉辦的義賣會,以港幣6500元的義賣二度榮登“慈善皇后”的寶座;鄧麗君歌迷俱樂部“青麗之友會”6月在香港首度成立;12月她當選香港十大最受歡迎歌星;1973年9月又獲頒“十大歌星金駱駝獎”。由此種種,可以看出她在香港居高不下的魅力。
東南亞是海外華僑最密集、人數也最多的地區,當鄧麗君旋風從臺灣吹向日本和香港時,同時也吹向了東南亞,其中又以華僑密度較高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最顯著。尤其在傳出鄧麗君猝逝的消息之后,不僅各地華文媒體都以頭條消息處理,在多種族的馬來西亞,英語、馬來語和印度的淡米爾語新聞,也罕見地輪流播報這則新聞,新、馬的各節電視新聞均以鄧麗君的《獨上西樓》為襯底音樂,溫婉的歌聲透著淡淡的哀愁,顯示鄧麗君的音樂不僅是華人生活的一部分,更穿透了其他種族。
菲律賓的華人畫家王禮濤說:“對于提高菲律賓華人社會學習華文的熱誠,鄧麗君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馬來西亞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水壕說:“鄧麗君對普及中華文化有很大的貢獻,她的《淡淡幽情》專輯收錄本來就可以傳唱的唐詩宋詞,對一般人背誦詩詞有很大的幫助。”
鄧麗君在東南亞的發展與其他地區不同,無論臺灣、香港或是日后轉往日本發展,鄧麗君的重心在唱片,上節目都是為了新唱片的宣傳。而東南亞雖然是海外華人的重地,但畢竟是少數,而且集中住在大都市,因此鄧麗君的“南進”方式是以攻略秀場為主,每回南下,總是一場接一場地在不同的歌廳表演,足跡踏遍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曼谷等。
鄧麗君最初到東南亞演出是1969年應新加坡總統夫人游莎芙的邀請,前往新加坡參加慈善義演。1971年2月起至1972年的8月約一年半的時間里,鄧麗君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等地,進行巡回演出。
麗風唱片總裁黃連振是鄧麗君在東南亞事業最早的伯樂。黃連振于1968年與鄧麗君簽約,兩人成為事業伙伴有十年之久。當時,黃連振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買下一間“五月花大酒樓”歌廳,鄧麗君應他之邀,為歌廳的開幕周演唱。鄧麗君每晚十時出場,《愛你一萬年》、《情人再見》、《幾時再回頭》和英文歌《Love Story》是她必唱的四首歌。這場演唱出乎意料地賣座,期滿又延長四天,還發生與新加坡大歌廳搶人的插曲。
在東南亞兩年的努力,于1973年開花結果。1973年6月,鄧麗君受邀于新加坡國家劇院出席遠東十大巨星慈善晚會,凸顯出她在亞洲歌壇已占有一席之地。
1975年開始,鄧麗君率領“麗風歌劇團”在大馬各地巡回演出。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鄧麗君在《唐伯虎點秋香》歌劇里反串才子唐伯虎,以“梁祝”的黃梅調填上新詞,英俊的扮相、調皮的動作,逗得觀眾哈哈大笑,唱片公司還將現場錄音灌制成唱片。但即使后來結束事業關系,兩人的友誼并未隨事業中斷。黃連振回憶,“她總記得麗風的提拔,在香港舉行15周年紀念演唱會時,還向觀眾介紹我。”黃連振還透露,他在美國洛杉磯有一層公寓,鄧麗君也在他的樓上買了一層,但鄧自己沒有住,而是租了出去。
黃連振問她為何不自己留著度假用?鄧麗君笑著說,“如果來洛城,可以借住你的公寓呀!”黃連振說,“果真,那陣子到洛城,都寄住在我的公寓,走時還自己動手打掃干凈。”
在東南亞打開知名度后,鄧麗君越來越有大明星的架勢,每回在公開場合亮相,總是吸引大批歌迷爭相索取簽名和照片,即使平日出門逛街也經常被歌迷團團圍住,幾乎無法享有個人生活空間。為了與一般人一樣享受逛街的樂趣,個性調皮的鄧麗君,為此想出“易容”的妙招,她經常打扮成不同造型出門,幸運的是,有時還能瞞過歌迷的眼睛,對此她感到頗自得,還常常向朋友炫耀自己的化裝術,不過她的名氣實在太大了,她的弟弟鄧長禧回憶說,這個易容的計策只偶有成功。
歌曲充分表露了鄧麗君在掌握國語流行歌曲上的功力,并且凸顯她在各種曲風的詮釋上都有獨到之處;而這首歌日后也被劉文正、羅大佑、張艾嘉不斷翻唱,成為臺灣歌壇的一首重要歌曲。此外,曲風獨特的《雪中蓮》,雖然不是被人一唱再唱的超級口水歌,但王菲的《菲靡靡之音》中,同樣收錄了這首歌曲的重新詮釋版本,把鄧麗君風格移轉成王菲式的曲風。
總計鄧麗君自1980年獲得臺灣“金鐘獎”最佳女歌星之后,光是1981年,就以《一封情書》、《在水一方》、《原鄉情濃》、《精選集》、《勢不兩立》等五張唱片獲得五張白金的榮銜,在香港舉行的演唱會,更創下七天九場全滿的紀錄,她在1983年的三十歲紀念演唱會,更在香港紅勘創下連續六場滿座的紀錄,都凸顯了鄧麗君的聲譽已經攀上生涯高峰。
鄧麗君故居展示廳里,鑲有一個超大的黃金唱片,上頭寫了八首歌曲,這是鄧麗君的香港歌迷在她所唱過的歌曲當中,票選出來的八首最受歡迎的歌曲,八首歌曲的排名是:《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再見我的愛人》、《小城故事》、《我只在乎你》、《漫步人生路》、《海韻》、《忘記他》。
1986年,鄧麗君被美國《時代》周刊列為“世界七大女歌星”之一,更是華人歌星所獲得的最高稱譽。《時代》周刊的報道中指出,鄧麗君的歌聲散布在華人世界,她天真無邪的嗓音,最擅長表達抒情歌曲,所以廣受海內外同胞喜愛。
鄧麗君的家人曾經說過,就在鄧麗君逝世前夕的九五年五月五號時,鄧麗君為避免家人擔心她的身體狀況,鄧麗君特意從泰國致電家中,她表示自己雖然偶爾有些氣喘的問題,但是總體身體狀態還不錯,而家里人也特別提醒她要多注意身體健康。然而沒過幾天,鄧麗君就于八號在泰國清邁的湄賓飯店離世。
據該飯店部分服務員回憶;當時鄧麗君當時住在樓上的豪華套房,下午四點前后時,鄧麗君突然發病而急迫求救,當時她急促敲打房門的聲音驚動服務員,服務員即刻來到房間察看,當時面色蒼白的鄧麗君已經氣喘而呼吸困難,所以大家立刻將鄧麗君轉移到飯店的咖啡座急救,隨著大家簡單的急救措施無濟于事,隨即立即安排火速前往醫院。在前往醫院的途中,呼吸困難的鄧麗君幾次痛苦的叫著媽媽!
而醫院方面回憶,鄧麗君在被送到醫院時,她已經變得臉色發青,心跳和脈搏基本中止,包括瞳孔也已經放大,雖然泰國清邁相關醫院的醫師,幾乎用盡了強心針劑和電擊起搏等搶救方法,但是最終宣告鄧麗君不治身亡,時間是九五年五月八日的十七點三十分。隨著鄧麗君身亡的新聞消息傳出,即刻引發國際媒體輿論的洶涌澎湃,由于鄧麗君的國際歌壇巨星地位,她的死訊即刻引發全世界華人群體的震撼,尤其港澳臺及日本等地的媒體,立即組織強悍的新聞采訪隊伍,紛紛趕赴泰國的清邁而追蹤調查